丹青扬正气·大笔写钟馗——话说陈光林·陈光林艺术馆·丹青扬正气·大笔写钟馗——话说陈光林·陈光林艺术馆
 ◇ 丹青扬正气·大笔写钟馗 【字体:   留言·信箱·打印·关闭

丹青扬正气·大笔写钟馗


——话说陈光林

来源:世界新闻报 美术报 中国文化报 安徽日报 文化时空  作者:郭因  加入时间:2006-8-2 9:42:16

    一米八八的个子,很魁梧。一副朴质的脸孔,很诚实。一头披肩长发,很现代。一心画的是钟馗,很古典。
    陈光林岂能不使人过目难忘。
    安徽省美学学会早在八十年代,与安徽省教育学院联手办了一次美育讲习班,我在那里讲了一次“大文化、大美学与绘画美学”,陈光林是听众之一。
    一别多年,他的钟馗画,居然有了这么大的成就,这么大的影响,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但也在我意料之中。唐朝吴道子开始画钟馗,接着是“天下传写”,但“渐失其真”。而只有钟馗的故乡——安徽省灵璧所画“不脱其原格”。在灵璧,自唐以来,不少人画钟馗,户户张贴钟馗画像,是传统,是风尚。明、清两代更是画店林立,画商云集,一年可售数万幅。1915年,马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灵璧钟馗画荣获得金奖。从此,更加蜚声世界。
    生长于灵璧的陈光林,从小就泡在灵璧无数的民间钟馗画当中,他痴迷于这些钟馗画,熟悉了这些喷发着泥土芳香的土画法。长大了,就读于大学艺术系,他又弄会了飘洋过海而来的洋技巧。他寻思,自己该怎样踏在中外巨人的肩上去攀登艺术的高峰,首先是该如何画出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钟馗画。 
    他不满于前人的把钟馗画得狰狞,画得可怕。他想,钟馗是一个嫉恶如仇、除暴安良的正义之神,应该把他画得美、画得一身浩气、画得可敬可亲。
    他深入研究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、有关传记和历代钟馗画,他从传统与现代、传说与现实、历史与未来的接缝处与焊接点,捕捉创作的契机。他以自己的艺术功底和心灵感悟,去创作既是历史上的、传说中的、更是他心灵中的钟馗。他略去背景,只致力于刻画钟馗这个人物形象的各种体态与表情,他吸收了吴道子与任伯年等名家的笔墨技巧,但表现在画面上的还是他陈光林自己的笔墨技巧。构图虚实相生,用笔刚柔相济。用墨浓淡焦枯曲尽其妙。敷彩,有的画幅颇具民间钟馗画意味,有的则是单色率笔染刷,大部意到色不到,极富陈光林那豪爽雄迈的个性。他的作品总有一种雄浑的气势,总有一种使人见而兴奋的力量。在他笔下,钟馗更鲜活了,更可爱了,更可敬了,更象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之神了。
    四十多年来,他的钟馗画曾在海内外多次展览,曾被海内外收藏家争相收藏。他甚至已被主流媒体称为“当代馗王”。他的一幅画曾以35万元人民币被拍卖成交。这一切,实在并非偶然。其实,他的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、佛像也都画得相当好。我十分喜欢他的观音画像。他不画观音菩萨的全身,而只画一个头像,头像下面画一只或一双观音的手,但观音的慈悲之怀、静穆之气,仍充盈于画幅。作品极富装饰味,却仍能使人对此观音肃然起敬。
    陈光林成功了,而他还很勤奋。
    他十分清醒,面对成功,他努力寻求自己的不足;面对荣誉,他深感压力的沉重。他更加执着地沉在布满奇珍异宝但却风波险恶、祸福难测的艺术海洋里,时而潜游,时而踏着海底的岩石与泥砂前行,他想把这艺术之海的底蕴探究明白,然后捧着他苦苦觅得的最耀眼的珍珠,浮上水面,返回海岸,以一腔心血把这珍珠琢磨成陈光林之珠。
    辛苦不寻常,当会有不寻常的收获。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(郭因 研究员、当代著名美学家《世界新闻报》2000年3月20日《美术报》2000年2月5日《中国文化报》2001年10月20日《安徽日报》2002年4月18日《文化时空》2003年3月号)

我要留言  网管信箱  打印存档  关闭窗口
联系邮箱:cglart@163.com